吳小弟出生時新生兒聽力篩檢異常,父母發現他到了2歲仍不曾開口叫爸爸、媽媽,經檢查後得知雙耳均罹患重度聽損,配戴助聽器後成效不佳。經由人工電子耳與聽能創建的協助,吳小弟逐漸能像同年齡的小朋友們學習中、英文,甚至能流暢地演奏樂器。
每年約有200位嬰幼兒 為雙耳重度聽損
人工電子耳中心溫惟昇主治醫師表示,先天性聽損發生率為0.3%-1%,以每年20萬名新生兒來計算,全台灣每年有600-2000個新生兒罹患此疾病。其中90%以上其父母聽力都是正常的,而此族群當中3分之1則為雙耳重度聽損,也就是說每年約有200位嬰幼兒患者,即便使用助聽器仍無法有效聽見。
3歲前植入人工電子耳 聽力將與正常學童相仿
重度、極重度聽障的患者們,絕大多數為耳蝸出了問題,而人工電子耳的原理,就是繞過受損的部分,以電極直接刺激聽神經,來讓腦部接受產生聽覺。需要留意的是,三歲以前為腦部語言發展的黃金期,因此把握此階段植入人工電子耳,嬰幼兒在適當的聽覺口語訓練後,語言能力可恢復達8至9成以上,聽、說、閱讀能力及認知功能皆能達到與正常聽力學童相仿;隨著植入的時間越晚,成效會逐漸遞減,一般來說以不超過7歲為宜。
而成人後才罹病聽不到的患者成效更佳,學語後失聰者其適應與訓練的過程通常較快而容易,根據統計近九成患者其日常生活自理、溝通、職場表現都與一般聽力正常者表現相當。
微創人工電子耳手術 傷口遠小於傳統手術
傳統電子耳手術,耳後傷口長達10-20公分,傷口照護相當不易,患者必須住院一周以上,且一個月後才能開機啟用。此外,手術必須破壞耳蝸原有構造放入電極,對於原有正常的毛細胞傷害也比較大,不易保留殘存聽力。
改良後的微創手術,傷口僅不到3公分,術後隔天或第二天就可開機啟用並出院,復原時間大幅縮短;此外,手術改由耳蝸的自然開口置入電極,可減少對原有正常耳蝸的破壞,進而保留原有聽力,以待未來更先進技術問世時受惠。
留言列表